2025年3月6日,由我司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的山东省菏泽市9MW水面光伏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创新采用"海星系列水面漂浮系统",相较传统钢架构水上光伏方案,在建设效率、生态兼容性与发电稳定性方面实现突破性提升,单瓦建设成本降低15%,为水面光伏规模化应用提供全新范式。
【正文】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山东菏泽市迎来水面光伏技术革新。3月6日,采用国际领先浮能技术的9MW水面光伏项目正式动工,其采用的"海星系列水面漂浮系统"通过六大技术升级,全面超越传统钢架构方案。
浮能水上光伏和传统水上光伏的差异性:
1. 柔性结构适配复杂水域
传统钢结构依赖固定桩基,需水域深度≥3米且底部平整,施工扰动大。浮能系统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浮筒,通过网状连接形成自适应水面形态的柔性矩阵,可适应0.5-30米水位波动,地形匹配度提升70%,特别适用于菏泽多变的河湖地形。
2. 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
钢结构需定制镀锌支架,单兆瓦钢材用量达120吨,且每5年需维护防腐层。海星系统采用食品级HDPE材料,耐酸碱腐蚀性能提升3倍,25年运营周期内免维护,整体造价降低22%。模块化设计使安装速度达1.2MW/天,较传统方案提速40%。
3. 生态友好型发电系统
钢结构桩基施工易破坏水底生态,而浮能系统通过分布式锚固技术,仅需0.5%水域面积固定点。光伏阵列间隔设置透光区,维持水下光照平衡,经第三方检测,项目水域溶解氧含量较传统方案高18%,真正实现"发电养水"协同发展。
4. 发电效能持续优化
传统钢架倾角固定,年发电量受太阳角度变化影响达12%。海星系统搭载智能追光模块,按照不同区域设定5-15°不同角度,结合水面冷却效应,系统综合效率较陆上电站提升8-10%,预计年发电量突破1180万度。
了解详情,与我们联系: 商务咨询: 15829465152 技术交流: 1866738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