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上光伏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担心一个问题——水上光伏会不会影响水质?对生态环境什么影响?以及,渔光互补模式对渔业养殖真的没有影响吗?这也是众多话题之一,下面来一一解答。
1、水上光伏会影响水质吗?
水面光伏离水面那么近,会不会影响水质呢?
2020年开始,欧洲领先的水面光伏解决方案提供商BayWa r.e.在Hanze应用科学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和研究机构Buro Bakker / ATKB的帮助下, 对位于荷兰某采石场上的27.4MW水面光伏电站,进行了一年以上的环境影响调研。
2021年5月,BayWa r.e发布的首批调查结果显示:水面光伏不会影响水质。
根据报告,光伏组件下的水中的氧气含量在一年内变化很小,风和阳光仍然很容易到达组件下方的水面,并且所测得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天气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该漂浮系统下的水质与邻近水域仍处于同一水平。
2021年初,《国际低碳技术杂志》也刊发了一篇相关的报告,通过设置不同覆盖率和倾斜角度的水面光伏组件,并对其下放水体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均显示对水质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数据表明水体中的硝酸盐和叶绿素浓度还改善了,硝酸盐浓度最高下降了14%,地表水中的叶绿素浓度平均降低了17.5%。这是因为光伏组件覆盖在水面上,减少了水面蒸发量,降低了水温,从而抑制了藻类繁殖。
英国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水面太阳能电站可以反过来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这是基于这样一个发现:当水体被阳光加热分成温度不同的两层时,底层水体会遭遇脱氧,水质降低。
而表面架设光伏阵列后,水体“分层”的持续时间将被缩短,一定能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水质的作用。这一发现至少指出了水面光伏在两个方面的价值:
1.减轻全球变暖在未来数月和数年对水体产生的影响;
2.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事实上,目前已经不少水面光伏被应用在了饮用水水源上。
例如2021年建成投运的新加坡腾格水库光伏项目,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饮用水水库光伏项目,其所产生的电能可为当地5个水处理厂供电,满足新加坡水务局每年约7%的能源需求,为全球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渔光互补真的可行吗?
针对水上光伏会影响养殖环境的误传,我们来科学看待:是否真的会影响渔业呢?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在2018年发布的论文《水面光伏电站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指出,水面光伏电站在运行期对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对象主要为浮游生物和鱼类。
对浮游生物而言,水面光伏电站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长期对太阳光线的遮挡,减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长繁殖;
而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又会导致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对鱼类而言,水面光伏电站长期运行并不会对鱼类造成直接影响,只是可能导致鱼类的饵料生物减少,即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仅对自然鱼类而言,架设水面光伏电站只会导致鱼类的饵料生物减少。
那对于人工养殖,渔光互补的表现如何呢?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华电肇庆公司金山100MW渔光互补项目,整个项目鱼塘大概有1200亩,一排排四五米高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列阵。
起初这个项目并不被村民所认可,大家都担心鱼塘上面架设光伏板会影响到养殖。但在第一批鱼苗投入养殖后,“渔光互补”的优势很快显现。
往年的每个夏天,由于持续的高温,养殖户的鱼苗往往损失惨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如今,鱼塘里4米多高的光伏“伞”带来一片阴凉。水中的鱼儿存活率都提高了,成为“渔光互补”模式带来的最直观收益。
有养殖户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鱼塘利润约1000元,如今在光伏板下养殖,每亩的利润可以达到2000元甚至3000元,一年下来可以增加几十万的收入。
位于广西北部湾畔的防城港市鑫润养殖有限公司,也在2017年走上了“渔光互补”的发展道路。养殖基地上方架设了总容量80MW的光伏发电板,每年的发电量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仅2022年一年发电就近1亿千瓦时,收入约7000万元。
光伏板下方则继续养鱼养虾养蟹,借助光伏支架,基地为每个养殖池都配置了钢构温棚,池内覆盖保温板和防水薄膜,水温达到25℃左右,“
夏可降温、冬可保暖”,通过采取阶梯式工厂化的养殖模式,还可有效调节养殖池的温度、湿度,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产量达到了传统土塘养殖的10倍以上。
可见,水面上架设光伏板,不仅对渔业养殖没有负面影响,还能带来更好的收成。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大批项目已经建成并网:
总而言之,随着水上光伏发展的日益成熟,材料的升级以及施工方式的改变,浮能光伏以HDPE食品级材料的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站,对环境近乎无污染,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渔光互补”也在逐渐成为渔业的新模式。
1、水上光伏会影响水质吗?
水面光伏离水面那么近,会不会影响水质呢?
2020年开始,欧洲领先的水面光伏解决方案提供商BayWa r.e.在Hanze应用科学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和研究机构Buro Bakker / ATKB的帮助下, 对位于荷兰某采石场上的27.4MW水面光伏电站,进行了一年以上的环境影响调研。
2021年5月,BayWa r.e发布的首批调查结果显示:水面光伏不会影响水质。
根据报告,光伏组件下的水中的氧气含量在一年内变化很小,风和阳光仍然很容易到达组件下方的水面,并且所测得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天气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该漂浮系统下的水质与邻近水域仍处于同一水平。
2021年初,《国际低碳技术杂志》也刊发了一篇相关的报告,通过设置不同覆盖率和倾斜角度的水面光伏组件,并对其下放水体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均显示对水质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数据表明水体中的硝酸盐和叶绿素浓度还改善了,硝酸盐浓度最高下降了14%,地表水中的叶绿素浓度平均降低了17.5%。这是因为光伏组件覆盖在水面上,减少了水面蒸发量,降低了水温,从而抑制了藻类繁殖。
英国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水面太阳能电站可以反过来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这是基于这样一个发现:当水体被阳光加热分成温度不同的两层时,底层水体会遭遇脱氧,水质降低。
而表面架设光伏阵列后,水体“分层”的持续时间将被缩短,一定能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水质的作用。这一发现至少指出了水面光伏在两个方面的价值:
1.减轻全球变暖在未来数月和数年对水体产生的影响;
2.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事实上,目前已经不少水面光伏被应用在了饮用水水源上。
例如2021年建成投运的新加坡腾格水库光伏项目,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饮用水水库光伏项目,其所产生的电能可为当地5个水处理厂供电,满足新加坡水务局每年约7%的能源需求,为全球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渔光互补真的可行吗?
针对水上光伏会影响养殖环境的误传,我们来科学看待:是否真的会影响渔业呢?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在2018年发布的论文《水面光伏电站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指出,水面光伏电站在运行期对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对象主要为浮游生物和鱼类。
对浮游生物而言,水面光伏电站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长期对太阳光线的遮挡,减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长繁殖;
而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又会导致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对鱼类而言,水面光伏电站长期运行并不会对鱼类造成直接影响,只是可能导致鱼类的饵料生物减少,即浮游动物数量减少。
仅对自然鱼类而言,架设水面光伏电站只会导致鱼类的饵料生物减少。
那对于人工养殖,渔光互补的表现如何呢?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华电肇庆公司金山100MW渔光互补项目,整个项目鱼塘大概有1200亩,一排排四五米高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列阵。
起初这个项目并不被村民所认可,大家都担心鱼塘上面架设光伏板会影响到养殖。但在第一批鱼苗投入养殖后,“渔光互补”的优势很快显现。
往年的每个夏天,由于持续的高温,养殖户的鱼苗往往损失惨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如今,鱼塘里4米多高的光伏“伞”带来一片阴凉。水中的鱼儿存活率都提高了,成为“渔光互补”模式带来的最直观收益。
有养殖户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鱼塘利润约1000元,如今在光伏板下养殖,每亩的利润可以达到2000元甚至3000元,一年下来可以增加几十万的收入。
位于广西北部湾畔的防城港市鑫润养殖有限公司,也在2017年走上了“渔光互补”的发展道路。养殖基地上方架设了总容量80MW的光伏发电板,每年的发电量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仅2022年一年发电就近1亿千瓦时,收入约7000万元。
光伏板下方则继续养鱼养虾养蟹,借助光伏支架,基地为每个养殖池都配置了钢构温棚,池内覆盖保温板和防水薄膜,水温达到25℃左右,“
夏可降温、冬可保暖”,通过采取阶梯式工厂化的养殖模式,还可有效调节养殖池的温度、湿度,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产量达到了传统土塘养殖的10倍以上。
可见,水面上架设光伏板,不仅对渔业养殖没有负面影响,还能带来更好的收成。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大批项目已经建成并网。
总而言之,随着水上光伏发展的日益成熟,材料的升级以及施工方式的改变,浮能光伏以HDPE食品级材料的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站,对环境近乎无污染,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渔光互补”也在逐渐成为渔业的新模式。